Topcentral Mall ×
数字供应商系统 ×

碳减排量能直接抵房贷?个人碳账户开始真正嵌入金融体系

2025.10.24

前一段时间,一则关于武汉市民魏女士用4.5万克碳减排量抵扣90元房贷利息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全民关注。看似科幻的设定正在现实中落地:坐地铁、骑单车这些日常行为不仅减少碳排放,还能直接变现,缓解还贷压力。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个人碳账户不仅仅是环保行为记录工具,而开始真正嵌入金融体系,变成有定价、有资产属性的“绿色货币”。

这场变化的背后,是武汉市政府联合民生银行、湖北碳交所等多方共同推进的“碳普惠+金融”模式。这不仅是“碳普惠”概念的落地转型,更是全国首个将个人碳减排数据转化为实际货币价值的制度创新。在魏女士的账单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被量化、被确权、被银行认可的“个人碳资产”,开始在真实生活中“流通”。要实现这样的转换,并非一纸政令就能做到。

    2023年底,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全国首份《个人碳减排量核算指南》,通过权威测算确立了11类居民日常行为的碳减排因子。例如:地铁出行每公里减排78.4克、骑共享单车每公里减排93.3克。这些数据由第三方机构验证,并以区块链技术加密上链,保障了每笔碳行为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这是让金融机构愿意接受这一“资产”的技术基础——只有被确权的数据,才具备合规性与金融可信度。

    或许有人会质疑:“1000克才2元,这种激励有什么意义?”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数额大小,而在于“碳资产化”的路径是否成立。一旦规则可信、平台稳定、数据真实,那么哪怕是每一克的碳减排,也能成为通向贷款利率、保险产品、税务激励等更大规模金融机制的基础单位。这不是在奖励行为,而是在建设制度信任。

    对于小编来说,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个人碳账户,就来自于“海洋伙伴”环保舱。在这里投递的每一个塑料废弃物,都能通过小程序够获得相应的碳积分。当碳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等价的文创产品。这是坚®建立EOD海洋污染治理与永续海洋循环经济以及海洋塑料数字碳金融资产开发服务平台创新生态的探索,旨在通过回收和利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塑料信用资产。

    此外,坚锋不仅致力于将海洋垃圾塑料转化为可交易的塑料信用资产,还旨在构建一个全球领先的AI和物联网驱动的iCarbonALL 碳中和全碳数字计算技术创新平台,不仅限于促进海洋塑料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还将支持相关企业和项目在新兴的塑料信用市场中进行塑料信用资产交易。

    iCarbonALL信息(碳源,碳LCA和碳核算排放)的对应授权加密等级信息披露,更好的实现产业链企业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全生命周期iCarbonALL管理、赋能品牌与产品独创式的iCarbonID与iCarbonALL的消费者专属全场景交互体验和全生命周期iCircularID尊贵身份。iCarbonALL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重塑资源回收生态,助力全球碳中和进程,提供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多赢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海洋垃圾问题,还将为我国的碳中和目标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无论是武汉的这场试验,还是 iCarbonALL,某种意义上是对碳市场的“重新发明”——开始真正嵌入普通人的生活、金融账户和信用体系中。一个真正可持续的碳市场,或许就是从这样一个90元的房贷利息开始,缓慢却深刻地发生改变。